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追忆二姑任远征
任弼时纪念馆党组书记、馆长 吴雄文
2024年11月1日清晨,二姑任远征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89岁。惊闻噩耗,无比震惊,未曾想到,40天前与二姑见面时还谈笑风生,如今竟阴阳两隔。
到任弼时纪念馆任职的第26天——9月11日晚,我到北京第一次拜访二姑任远征。二姑知道我们要去,吃完晚饭后一直在家等着,在见到我们的那一刻,她老人家站起身、拍着手满脸堆笑欢迎我们。小红姐(二姑的女儿)告诉我们,二姑年岁已高,已有明显的健忘征象,二姑听后表示“反对”。二姑却非常健谈,她的声音略带沙哑却穿透力量,她的眼中透露出岁月的沉淀和智慧的光芒。
二姑热情地邀请我坐在她的身边,并极力纠正说她记性好得很,于是便开始给我们娓娓讲述她的故事。
二姑说,她出生在长征途中一个藏民的羊圈里,父亲任弼时为了让她记住这伟大的历程,给她取名叫“远征”。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她被抱在怀里跟随红军过草地,粮食匮乏,妈妈奶水不足,把她饿得直哭。朱德总司令见状,用缝衣针做成鱼钩,在草地的水沟里钓鱼给妈妈煮汤喝,才让自己能够存活下来。
二姑说,她在湖南老家住了好长一段时间。到延安后不久,她就被送回湖南老家,和奶奶朱宜、姐姐任远志生活在一起。后来奶奶朱宜去世了,她和姐姐还在湖南住了8年。直到1946年,姐妹俩才被接回延安和父母团聚。
二姑说,党中央撤离延安时,自己才10岁,学校老师见她年幼,想让她随父母一起行军,但父亲任弼时却坚定地让她跟学校转移,说“不能让她们成为革命的娇子”。她是行军队伍中最小的一个,老师拉着她的手走在队伍最前面。因为太累了,经常走着走着就睡着了,还时常跌倒滚进路边的弹坑里。这时老师就会跳下去把她抱上来,拉着她继续往前走。
二姑说,父亲任弼时对她的学业要求很高。自从她们搬到北京后,她便在学校里度过了大部分时间,只有星期天才会回到家中。每次回家,父亲总是让她详细汇报学习情况。父亲还会在闲暇时给她和弟弟任远远讲故事,并总是鼓励她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书籍。
二姑说,父亲任弼时对她的生活要求很严,处处要注意勤俭节约。到北京后,有一次她和姐姐任远志将几件破旧衣服拿出来准备做鞋垫用,被父亲看到了,拿起一一翻拣,说这件“领子破了可以缝缝”,说那件“袖子补补可以穿”,还说“缝缝补补又三年嘛!”。
二姑说,父亲任弼时常常对她说“凡事不能超越制度,我们一丝一毫都不能特殊”“你们吃了人民的小米不能辜负人民的希望,将来一定要为人民做事”……这些话,二姑都能倒背如流,她还对着小红姐说“你看我都记得”!……
听着二姑讲故事,我们一行人津津有味。在交流中,我们向二姑表达谢意。我们感谢二姑,为纪念馆的发展做的大量工作。二姑退休前曾在中纪委工作,为人严谨低调。她始终牢记父亲的“三怕”,从不给组织和他人添麻烦,但是在纪念馆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我们感谢二姑,为了做好任弼时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耄耋之年不仅积极呼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还主动联络各方人士,提供珍贵的资料和文物。
我们感谢二姑,将父亲任弼时留给她的几乎是唯一的重要物件——任弼时同志任共产国际代表时用过的一台留声机,捐给了纪念馆。这可是父亲留给她的极为珍贵的物件——经鉴定,这台留声机为国家一级文物。
我们感谢二姑,尽管回湖南老家的次数不多,却时刻关注纪念馆的一切,关心家乡人民。每当看到纪念馆的同志,她老人家第一句话就是“家里还好吧!有什么困难吗?”……
感激无以言表,感奋永留心底。
不知不觉,已与二姑聊了一个多小时。夜深沉,我们起身辞行,并诚挚邀请她“多回家看看!”。二姑口里答应着“好好好”,迅速站起身,左看看右看看,几乎是小跑般来到一旁的茶几上,拿起一瓶矿泉水塞在我手里,说是路上带着喝。这瓶水,我舍不得拧开,塞进包里带回了岳阳、带回了纪念馆。
还想着,等下次二姑来纪念馆时,我将这瓶传承着红色家风、承载着二姑对家乡真挚感情的矿泉水,拿给她老人家看看。不承想这一辞行就成永别,令人唏嘘、令人哀恸!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斯人仙逝,玉池含悲、影珠俯首。二姑一生对党无比忠诚,待人和善有加,福泽桑梓民生,慈爱后生晚辈,堪称时代典范。我们永远怀念二姑,永远传承和弘扬二姑的高风亮节和优良家风。
二姑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