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接待与红色故事的创作 ——湖南省党史陈列馆跟班培训心得
张楚芳
为期12天的跟班培训是一次内容丰富、全面系统的学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这段时间的跟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最大的收获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红色故事的创作与讲述
这次在听党史馆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时感受最深的是她们稿件的丰富性与讲述方式的多样性,红色故事打磨的流程是党史馆在日常工作中反复推敲出来的,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1、创作流程。党史馆红色的故事的打磨有非常成熟的运作模式,先是根据馆里最新需求动向选题,例如这次党史馆用半年时间打造的四个西藏红色故事,服务于党史馆援藏工作团。稿件最终呈现在观众前有团队层层把关,先是由讲解员写初稿,再由宣教部副部长、部长分别修改后交分管馆长审核,最后交给馆长审核定稿。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打造成熟的红色故事稿件。运用到我馆的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模式,将目前现有的几个题材重新梳理,理清每篇稿子的主题脉络,写作时要加强画面感与逻辑性,避免之前出现的标题没有吸引力,主题不明确等问题。
2、实际运用。首先,沿用在党史馆学习到的创作流程,写新的主题讲解词时我选定了以往馆里较少涉及的任弼时书信选集主题,着重讲述两篇任弼时写给亲人的家书,既突出他的慈父“小爱”,又凸显他的民族“大爱”。其次,根据讲述对象的不同,稿件中的表述方式也会相应调整,我的稿件主要面向青年学生,所以在写稿时文字会尽量贴近生活,引起大家共鸣。潜移默化的将新时代新思想融入青年的日常意识中。最后,稿件的创作要紧密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让青年受到启发进而深思。
3、讲述方式。稿件完成后,再进一步就是上台讲述的问题,这一环节同样重要,展示的是讲解员的综合表现力。合适的背景音乐与视频是故事的加分项,能够使观众更加代入情境。讲解员在背诵稿件的过程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情感,通过部门内部上台展示,互相提意见,进一步丰富讲述故事时的细节,全体审核通过后再在观众面前呈现。讲述时要加上适当的肢体动作与走位,这是我们平时在讲述红色故事时会忽略的细节,需要调整。
二是日常讲解与行政接待
这次课程有针对性的向我们展示了日常讲解与行政接待时分别需要注意的事项,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
1、日常讲解。讲解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要做好一场讲解首先要了解我们要讲述的对象,根据观众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讲解。不同的观众具有不同的背景知识、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因此讲解员需要根据观众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例如学生群体,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进行讲解,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这次考核我写的讲解词是针对青年学生,所以党史馆老师在修改讲解词时会让我更加注意与青年学生沟通的语气,内容尽量口语化,做到因人施讲。
2、行政接待。这种接待工作对讲解员整体素养要求更高。讲好场馆内容是基础,提前了解接待对象的工作重点,从展览中找到共通点进行重点讲解。除此之外,还可以适当的向领导汇报馆区建设重点及发展思路,例如我馆120周年建设情况,加入的精神谱系等馆区新面貌。团队人数较多时可以视情况增加辅助讲解,用来辅助回答问题,并在设备出现问题时能及时解决。
这次培训学习对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在平时的讲解接待与红色故事的创作讲述上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而更有意义的是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好的工作模式可以模仿与借鉴,我相信这些经验和技能将对我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将鞭策我继续努力直至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员。